2010星島日報
心靈捕手(二) - 多溝通聆聽
「患上思覺失調女生墮樓」
文/梁偉正
在報章上,我們不時的會看到有精神病紀錄的人選擇輕生,叫人十分難過及痛心。
研究顯示,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數字統計是較一般人高的。但若前線的守護者(如社工、精神科護士及醫生)能付出多一點努力,盡心的處處為病者着想,一些自殺的個案還是可以避免的。
前線的員工,若留意到病者最近面容有異,或有跡象顯示患者可能已經停止服藥,我們便應主動的去了解情況。只要我們對患者的情況有絲毫不安,我們便應與病者作多一點的溝通,聆聽他們的感受,以找出問題的所在。或許他們有感情困擾,或許他們剛剛失業,為「無錢開飯」的問題而苦惱,又或許他們因為藥物的
副作用所累而決定停止服藥。我們可以安排家訪,作緊密的觀察及給病者短一些的覆診期。至於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我們可以因應病者個人的反應,環境的需要(如職業司機便不適宜服用睡意太重的藥物)及病情而為病者作一個最恰當的選擇。作為精神病人的前線守護者,我們要有勇於承擔的氣慨
我們要理直氣壯的告訴患者
「你的壓力,你的問題等同於我自己的問題,我會與你一起面對,一起迎接挑戰」
「我撑你!你放心,我一定撑你!」
「有事情發生,你可以隨時回到我們門診部約見醫生。」
「希望你回到門診部便能感到安心,因為你知道這裏的醫生、護士、社工都一定盡力給你放下扛在肩上的擔子。」
而作為醫院管理者的,可以盡量調配一些經驗較豐富的員工到一些風險較高的崗位。正如上一篇文章,「心靈捕手」中所說,協助病者,挽救生命於懸崖上是我們的使命而並不單純是一件工作。
擔當和行動就是「心靈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