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星島日報
心靈埔手(七)
關愛及彈性
文/梁偉正
一件真人真事,於數星期前發生於九龍西某商場
。
事發時間於晚上的十一時十分。一位倚靠輪椅的殘障人士準備一如以往般的於酒家晚飯後利用商場的電梯從二樓返回地下,然後繼續利用自己的電動輪椅回家。但這次,不同的是因為酒家散蓆的時候較往常的晚了一點,而原來商場的電梯會於晚上十一時關閉的。
發現情況後,這殘障人士當然與商場的兩名護衛員商量,希望因為自己的特殊情況而重啟電梯。
可是,爭取了半小時也不得要領。由於沒有電動輪椅是不能夠有回到地面方法。這樣,這名不便於行的殘障人士便不可能回家,甚至要通霄守候在商場的二樓平台,直至明天上午11時電梯重開為止。
這名男子開始著急了,於是致電警方求助。可是,誰知道警方也勸不動商場重開電梯,理由是商場是私人地方,管理層有規矩於晚上十一時關上電梯,所以任何人也改動不了情況。
最後,藉警察的協助,這名殘障人士及他自己的輪椅被先後的從二樓搬抬至地面(要知道電動輪椅是要較一般輪椅重很多的。)情況十分狼狽,並擾攘了一個多小時。
事件不禁使我湧起了以下的問題:
(一) 這兩名護衛員為甚麼不以關愛的心而盡量給予殘障人士方便?於有需要的時候,是否可以致電上司以求指引?在西方國家,如澳洲、美國或加拿大是甚少有這般的情況。在那些國家內,予傷殘人士方便是他們的普遍價值觀。
(二) 商場管理層方面,是否可於突發情形容許flexibility?而這亦使我聯想起精神科中的一些疾病 - 如焦慮症、強逼症及強逼型人格也與inflexibity有關。在心理學層面,其實「具備彈性」是遠較「堅定不變」健康,這令我們更能適應不同環境的需要。我們不單只有自己的立場,更有廣闊的視野。在了解到自己需要的同時,也了解到別人的觀點。知道自己的原則,但亦明白到傍人的感受。至於「關愛」,當然比宇宙間一切的原則及法理佔上更高的位置。至少,本人是這樣認為的。
(三) 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醫療機構管理者又是否真的對弱勢一群擁有關愛之心及處事風格容許flexibility?